- 022023-10
- 022023-10古人的治家智慧(上)司马光和他撰写的古代家训名篇《训俭示康》。(资料图片)中华民族视家与国为紧密联系的整体,倡导修身齐家而后治国平天下,故而历来重视治家,在数千年的实践中,先贤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以家训、家书、家谱、家礼等形式广泛流传。这些宝贵的治家理论与实践凝聚着先贤的心血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闪烁着永恒的光芒。进德修业
- 022023-10周而不比“周而不比”,出自《论语·为政》,原文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说,德行高尚的人善于团结周围的人,与人相处关系和谐但不相互勾结;而品格低下的人则勾勾搭搭,却不能做到真正的团结。“周而不比”与“比而不周”体现两种迥然不同的交往观。周,象形字,从用、口。甲骨文中的“周”字,因其如“田中有种植之形”,故有“密”的含义。本义
- 022023-10雪清崖高“盖雪取其清,崖取其高,诚世间之美名,此其灵台虚白而朗彻,殆将无丝毫尘俗之意。其所企慕,与人人固相径庭矣。”在周敦颐写下“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后三百多年,福建古田一位叫张以宁的乡贤也以文明志,企慕雪与崖。张以宁,字志道,号翠屏山人。他自幼聪颖好学,博闻强识,受业于福建理学名士韩信同。韩信同称其“忧道不忧贫”,并
- 022023-10寻迹文徵明故宫博物院藏文徵明行书《新燕篇》卷(部分),是文徵明八十一岁时所写,图示四句为“杏花飞飞春燕来,主人花下新堂开。花间相见惊相识,绿树东风卷帘入。”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文徵明像。资料图片不为时文以求功利在周边的高楼林立中,文徵明的墓园有些落寞。墓的外观很简单,一座圆形坟丘,坐东朝西,墓基青石围护,配以古朴雕饰。墓前有一半月形的照
- 022023-10信仰的力量龚全珍生前有写日记的习惯,日记里记录了她的自省和思考。贺治斌 摄图为龚全珍日记原本。李小斌 摄9月2日,龚全珍老人与世长辞。斯人已逝,精神永存。龚全珍老人生前曾留下40本日记,后由人民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选编出版。日记里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点点平凡细碎的日常,折射出龚全珍老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如一的坚定信仰、俭朴淡泊的人生态度。见字如
- 022023-10传承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2023年9月5日,“微光如炬”——西安市思想道德教育开学第一课在西安市未央区方新小学举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核心要义。传
- 022023-10首字当头被授予“时代楷模”的空军某团飞行二大队营区内有一座浮雕文化墙,墙的正中高悬着一个大大的“首”字,周边镌刻着“首建奇功”“首用必胜”等24个以“首”字开头的词语,彰显着该大队开创的一项项纪录、取得的一个个辉煌成绩。在汉语词典中,“首”字笔画虽简,但寓意颇深。其中“首建”“首创”“首先”等词组,均含有开创、争先、创新之意。可以说,一部人类
- 022023-10理论动态 | 何以中国1963年8月,陕西省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东北郊贾村出土了一件青铜器,后被命名为“何尊”。1975年,考古学家发现在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何尊铸造于周成王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后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中国”两字。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
- 132023-09
- 132023-09
- 132023-09董必武诗中的磊落光明董必武出生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他一生为新中国的独立富强和民族解放呕心沥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董必武留下的1300多首诗作,是他光辉一生的写照,是他无私奉献的印证。(一)1975年3月,90高龄的董必武在生命垂危之际,于病榻上写下了令人动容的《九十初度》。诗中“九十光阴瞬息过,吾
- 132023-09不辞劳苦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辛苦的劳动。成语“不辞劳苦”形容一个人的做事态度,虽然辛劳、辛苦也在所不辞。劳,会意字,本义是费力。《说文》:“劳,剧也。从力,熒省。”熒,表示火烧房屋,用力救火者的疲惫和辛苦,即“用力者劳”。“劳”的字形,从溯流来说是从“勞”简化而来,泛指一般的劳动、烦劳。引申为疲劳、劳累,如刘禹锡《
- 132023-09廉泉怀古文徵明《携琴听泉图》北宋宝元二年(1039),时任越州知府的范仲淹,在州署附近的山岩间发现了一口废井,修整之后,井中泉清色白、味之甚甘,范仲淹将其名为“清白泉”,借以表明自己“清白而有德义,为官师之规”的从政之道。从此,绍兴府山南麓,有了一只醒着的眼睛,凝视千年。泉是地下涌出的水,是水流的源头。天然泉眼多隐于山林岩间,古时文人墨客普遍将
- 132023-09入泮之礼敬师者今天是9月1日,全国大部分中小学开学的日子。愉快的暑假过去了,心也该收收,与老师、同学道声好。清朝王文清曾两度担任岳麓书院山长,是岳麓书院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著述丰富,倡导“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在其文集《锄经余草》中,收录了一首《枢儿入泮即事》,写给将要“入泮”的儿子:“枢儿年弱冠,十载攻书史。成诵为何书,六艺及四子。帖括未熟娴,岂
- 132023-09古井深藏千年简里耶秦简中的九九乘法表,这是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九九乘法表实物。(资料图片)中国之为典籍大国,不仅在于拥有海量历代相传的文献,也在于地下文献层出不穷地涌现,甲骨卜辞、包山楚简、里耶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走马楼吴简、南宋徐谓礼文书……这些地下文献的问世,可补传世文献的不足,使今人对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更加细密深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
- 132023-09传承中华民族共同文化记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已正式出版62卷。 (资料图片)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编纂出版工作协调会。近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新成果发布。该出版工程是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的重点项目之一;2021年4月,列入中宣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记者采访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
- 132023-09不惜惟我身先死在青岛党史纪念馆里,复原了邓恩铭在泰山路13号住处的房间场景。在这个狭小空间内,布置着一张小床、一个煤油炉、一张桌子,房间显得有些拥挤。邓恩铭的雕像肃穆静坐在桌前,正右手握笔,低头写信。1923年4月,邓恩铭受党组织派遣来到青岛,秘密筹建青岛党团组织,开展工人运动。他利用担任《胶澳日报》副刊编辑的便利,广泛结识进步青年,建立秘密通讯点,宣传
- 132023-09畅游古典诗歌长河诗歌与地理密不可分。鹳雀楼就是一座诗歌之楼,近处是黄河,不远处有中条山,再远处还有隐隐约约的华山。唐人王之涣在此写下千古佳作《登鹳雀楼》。图片来源:视觉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方式,数千年来,不仅没有被湮没,反而愈发生机勃勃,成为明丽的文化景观。我们采访了《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山东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 132023-09清风丨防微杜渐守清廉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公仪休很爱吃鱼,在他当上宰相后,很多人买鱼送给他,公仪休不接受。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爱吃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他回答说:“正因为我很爱吃鱼,所以不接受。如果接受了这些鱼,就可能违反国家的律法而被罢免,以后还能吃得上鱼吗?”“宰相拒鱼”所蕴含的道理简单而深刻,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慎微慎初,无论何时都不能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