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 | 谋时而动 顺势而为
“时”者,时间、时效、时机也;“势”者,形势、态势、趋势也。如何把握“时”与“势”?《吕氏春秋》有云:“君子谋时而动,顺势而为。”意思是说,聪明有远见的人会做好准备,在合适的时候迅速行动;顺着当时的形势,作出判断,再有所作为。
《易经》有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时势不同了,人的思想也要随之调整、主动变通,这样才能跟上时势、切合实际。汉代桓宽《盐铁论》记载,“孔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故圣人上贤不离古,顺俗而不偏宜。”孔子认为用麻织礼帽,是合乎礼制的。而当时,用麻做帽子很费工,价格较高,人们开始改用容易操作的丝帛,孔子认为这样省工、节俭,所以也赞成大家的做法。孟子评价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所谓“圣之时者”,就是能正确认识并把握时势变化的人,崇尚圣贤但不远离古制,顺应习俗而不偏离时宜。
“谋时”就是要看清时势,时势变了,人就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应通权达变,灵活应对。《资治通鉴》记载,隋朝时期,梁彦光担任岐州刺史,当地民风质朴,他宽刑省法,深得百姓拥戴。当他转任相州刺史时,该地民风彪悍,而他仍然“及居相部,如岐州法”,结果事端百出,被百姓呼为“戴帽饧”,喻其软弱无能。后来,梁彦光再任此地,一改过去的治政策略,锄奸惩恶,“风化大变,吏民感悦,无复讼者”。可见,“动”前必须先“谋时”,把时势吃透了、掌握了,“动”才能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孙子兵法·势篇》曰:“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所创造的有利态势,就像转动圆形巨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一样,具有不可阻挡的力量。顺势而为不是与“滚石”对抗,而是根据形势、态势、趋势的变化,主动适应,利用其力量,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势为时造,时为势迁。“时”与“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通过“时”可以积蓄“势”,利用“势”可以把控“时”。怎样把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考验着一个人的智慧和能力。时势在变,但规律可循。这就要求我们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要善于“谋时”、惯于“顺势”,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下好先手棋、做足提前量,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