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谈丨什么才是真正的“不忘本”
“他们认为自己不帮就是不够朋友、不重义气,或者是对家乡、对亲戚朋友忘本。”近日,媒体披露了贵州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原党组成员、理事会原副主任杨兴友严重违纪违法案相关细节。面对老乡、亲戚前来投奔求其帮忙,杨兴友为了不让他们说自己忘本,一帮再帮,不惜突破纪法底线。该案留给人们的思考是,何谓真正的“不忘本”?
“本”者,意为草木之根也。常言道,树高千尺不能忘根,人亦不能忘本。知恩图报不忘本,是对一个人品质的高度肯定,也是值得推崇的处世之道。然而,“不忘本”并不意味着亲清不分、突破底线,以违纪违法做代价来换取。现实中,不乏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产生偏差,把“为同乡、亲友谋取私利、大开方便之门”看成是讲义气、重感情、不忘本的表现。有的利用职务之便给家乡“送工程”“送政策”,有的在自己分管领域内对老乡和亲友给予特殊“关照”。应该说,眷顾亲情、正常的同乡交往都是人之常情,本无可厚非,但当“亲情”“乡情”伸向公权力领域,超过正常人情往来的界线,这才是真正的忘了本、断了根、丢了魂。
党员干部回报家乡亲友不忘本的方式有很多,但绝不是优亲厚友、用公权谋私利。唐代郑余庆为官清廉俭朴,德行高洁,俸禄经常用来周济亲戚或急人之需,到达“不留余地”的地步;宋代范仲淹用自己的积蓄购置土地设立义庄,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同时为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的言行;清代郑板桥做官不忘本,得志不狂妄,关怀故友,同情弱者,慰问乡亲,在与其堂弟郑墨往来的家书中,经常谈及的一个话题就是善待农民、救济乡邻。他们用自己乐善好施的行动和高风亮节的品格感染着众人,引领着社会风气,也得到亲友的理解和赞许。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同样不乏类似例子。方志敏在家乡从事革命运动时,对身边的亲人决不开任何“口子”,有亲友见他当了官,有了权,就向他要钱,均被严词拒绝。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亲友到北京看望毛泽东时提出,希望帮忙介绍个工作,他一概不允,并为此立下三条规矩,如今韶山毛泽东遗物馆仍陈列着一封他回绝外婆家15人请求照顾的信。公与私、亲情与权力如何正确对待,老一辈共产党人用一言一行展现了忠心向党、丹心报国、赤心为民的崇高风范,也生动诠释了如何真正的“不忘本”,正确对待乡情亲情与权力地位的关系,始终坚守为人做官的底线。
陈毅曾在《手莫伸》这首诗中写道:“第一想到不忘本,来自人民莫作恶。”对于今天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真正的“不忘本”就是,始终不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常问自己“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牢记初心使命,坚守人民立场,以公心正道赢得群众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