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邮箱:bgs65807047@126.com   |  中招咨询   |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欢迎您!

两通石碑的故事

作者:来源:学习时报 日期:2023-12-31 阅读:456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储存信息的方式从古代的石刻、兽皮、竹简、纸张,到现代的磁带、光盘、硬盘等等,不断迭代。然而,即便科技如何发达,目前信息留存最久的载体仍是把字刻在石头上。从古至今,中国人记载具有特别意义的事情,都会以碑刻记载。就如一百多年前,胶州知州李翼清给百姓修了一通石碑,他离开胶州之后,百姓也给他修了一通石碑。

  《增修胶志》记载,李翼清(1829—1894年),字彦之,清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市)人。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至光绪七年任胶州知州,光绪七年十一月至光绪十年五月复任。在胶州任职期间,他整饬风化、创新社会治理、建立教育长效机制,具有远见卓识,因治理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光绪元年,兵灾之后的胶州尚未恢复元气,这一年恰逢李翼清来胶州任职。他关心民间疾苦,首先从整饬风化做起。到任伊始就告诉百姓,凡是有孝顺的男子、刚烈的女性、有节操的妇女名声被埋没的情况,都要去认真落实事情真伪,情况属实就进行表彰。

  任职期间,李翼清发现胶州的义塾已经毁于战火,存在当铺中用于设立书院的一万多两银子的当票也被毁了一半,而剩余的部分又被州署拿去当作兵粮团费以及修圩筑城费用,所以胶西、灵山两书院教育经费极为短缺,从而导致报考人数寥寥。李翼清就重新修缮东隅、西隅、南隅、北隅义塾四处,新添设灵山卫义塾、薛家岛义塾、七级义塾三处,还增加了胶西、灵山两书院的经费和乡试、会试路费。光绪三年五月,商人张健封慷慨捐助京钱六千,李翼清把其中两千作为士子乡试路费,息本一千作为士子会试路费,息本三千作为书院经费。按照一分二厘的利息放入当铺中,并且规定这些息本无论何种公事都不准挪用。为了确保这项政策保持下去,李翼清特地立了一通石碑,将其记录下来。

  李翼清认为,对于学子来说,必须摆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状况,每个读书人都应该了解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此,李翼清聘请那些博学多才的老师,注重培养学子经世致用的才能。他规定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门课程,希望多一个读书之人就多一个世事洞明的人,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

  李翼清自己捐库平银五百两,京钱一千,利息和本金合起来每年可再得利息,这些利息用来支付老师的酬金和城乡七处义塾的费用,不够的部分由李翼清捐献养廉银填补上。李翼清通过刻文立碑的方式,希望能够把这项政策传承下去,让继任的知州可以效法。

  捻军攻打胶州之后,在官员们倡导下修建了围墙。但是多年过去了,当时修建的城墙都已毁坏渐渐坍塌,于是李翼清率领官绅百姓进行修缮,防止意外发生。

  光绪二年春,李翼清奉命在沿海种树作为屏障。胶州海岸长,为完成任务,李翼清夜以继日,勤于政事公务,细心认真规划,顺利完成了沿海种树数十万这一牵绊繁多的巨大工程,还因此得到了上级嘉奖,相邻州县也纷纷效仿他的做法。

  这年春天,粮食短缺,谷物价格飞涨,商人们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加上海上航道的商人认为税太重,不往胶州运送粮食。李翼清了解其中的原因后,下令马上平抑物价,又上书免除海上航道商人的粮食税,促进商人往胶州运送粮食。李翼清通过平抑物价和减免粮食税,使百姓获得了救济。

  同年四月,蝗灾又起,李翼清号召民众捕捉蝗虫。为鼓励民众捕捉蝗虫,李翼清规定,官府把民众捕捉到的蝗虫购买下来,这样百姓捕捉蝗虫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蝗虫也很快被消灭。蝗虫虽然被消灭掉,但是因为蝗灾造成麦子歉收,强盗蠢蠢欲动,有的甚至聚集起来抢夺粮食。李翼清把他们的首领绳之以法,老百姓得到安定。

  光绪五年,李翼清发现胶州发生水灾都是因为云溪河、墨水河淤塞导致,就筹集巨款疏浚,从此改变了水灾频发的状况。

  据《山东通志》记载,李翼清历任山东肥城、胶州等知县、知州,兖州同知,光绪十四年(1888年)升东昌府(山东聊城)知府,山东候补道。任职期间,他始终勤勉为民,德政泽被百姓,受到广泛称赞,被称为“能吏”。《增修胶志》记载:后来百姓感念他的德政,为他立“李公德政碑”。

  两通石碑,一个故事,记载了“政之所要,在乎民心”的政德之本,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民心所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