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梅佐鼎
《天工开物》中的制盐场景。
旷古长风,携着悠悠的海韵,记载了华夏五千年的盐史。
盐的发现者被认为是夙沙氏,有其煮海为盐的传说。“盐”字本意是“在器皿中煮卤”。据《说文解字》记载,天生者称卤,煮成者叫盐。盐号称“百味之祖”。
古时盐的种类繁多,从颜色上分有青、紫、白等;从出处上分有海盐、井盐、池盐、崖盐等。周朝时,掌盐政之官叫“盐人”。据《周礼·天官·盐人》记述,盐人掌管盐政,管理各种用盐的事务。除了在食用方面的作用,盐还有其他特殊的用途:祭祀要用苦盐、散盐,待客要用形盐,帝王要用饴盐……
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写道:“盐已成卤水,暴烈日,即成方印,洁白可爱,初小渐大或数十印累累相连”,形象地描述了食盐通过蒸发结晶而成的过程与形态。
盐文化最早起源于中国。青海的湖盐、自贡的井盐等,都享誉海内外。能代表“海盐”文化的,大约是江苏盐城了。从盐阜大地考古挖掘出与盐有关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碑刻等文物达860多处(件)。那些带有灶、堰、冈、仓、圩、滩等被盐卤浸泡过的地名,成了海盐文化最鲜活的符号。
中国食盐专营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管仲相齐时期。管仲推行食盐专营,因此他也被认为是食盐专营制度的创始人。在漫长的岁月里,盐的背后是财富、战争和国家兴衰。传说黄帝对蚩尤发动战争,首先就是控制盐这一战略物资。尧、舜、禹统一华夏后,不约而同选择在盐池附近筑城,至今地方史志都以尧都、舜都、禹都为之代称。
秦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开凿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口盐井“广都盐井”。有了盐的秦国从而富甲天下,国力大增,最终灭六国,统一华夏,应验了“得盐者得天下”之说。
五千年的历史,回荡着煮海为盐的沧桑岁月,从刀光剑影到歌舞升平,中国盐政史可以说是一部百味杂陈的社会发展史。
煮海晒盐,风雨人生。浩瀚的大海、广阔的滩涂、葳蕤的蒿草,是盐民们赖以生存的粮仓,而“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则是盐民辛苦劳作的生活写照。李清照却用“盐絮家风”表示书香门第。盐,真的有多重味道。
比盐更有味道的,当属吕夷简、晏殊、范仲淹三任宰相先后在东台西溪任盐官的佳话。吕夷简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在西溪扩建盐仓,完善盐税;晏殊本性刚简,自奉清俭,他在西溪创办西溪书院,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千古名句;范仲淹主持修筑了“范公堤”,盐阜海滨重现稻菽飘香景象,润泽后世。
三人同在北宋,同是文豪,先后在同一个地方任盐官,后又同任宰相,且都是清官,更同视盐政为廉政,这不论在文学史还是廉政史上,都是一个千古美谈。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盐和梅子,盐味咸,梅味酸,均为调味所需,亦喻指国家所需的贤才。盐和梅子在鼎里增添味道,芳华盛世,当奋楫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