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士情怀 | “青年洞”前说青年
再次来到红旗渠,踏上红飘带,走进太行山,穿过一线天,站在“青年洞”前,渠水潺潺,波光粼粼,滔滔不绝的漳河水并不以山道之崎岖而止步不前,从这里缓慢流过,滋润着林州大地。恰如我中国之青年,纵使前路漫漫多险阻,亦不曾停下奋斗的步伐,在历史的洪流中砥砺前行、挺立潮头。
时不我待要作为
“不能再拖了,人民等不起!”1959年,一场特大旱灾让林县5年来所建水利设施形同虚设、老百姓土地再度绝收,31岁的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必须彻底解决缺水问题。次年,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经过认真调研,顶着工程失败要被撤职、受处分的风险,毅然决定启动“引漳入林”水利工程。为官避事平生耻,“光坐着等老天爷的恩赐战胜不了灾害,如果这样的话,我自己的乌纱帽是保住了,可遭罪的还是老百姓。”面对调查组的询问,杨贵道出了他的心声,正如林县老百姓所说,“杨贵不修红旗渠,换个地方照样当他的书记,做他的大官,何必在这里受罪担风险?他是为了我们,为了林县人民!”在条件极其艰苦、工程无比艰巨、意外随时发生的情况下,青年干部杨贵没有选择躺平求稳,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劈山引水,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青年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重任在肩更应志存高远,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敢于直面矛盾困难和挑战,勇于解决急事难事愁盼事,逢山开路、遇水叠桥,主动作为、为民解忧,绝不做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太平官”。
舍我其谁挑重担
“青年洞”长616米、宽6.2米、高5米,从地势险恶、石质坚硬的太行山腰穿过,是红旗渠工程最为关键也是施工最为艰巨的地段之一。“石头再硬,也硬不过我们的决心,就是铁山也要钻个窟窿。”半个多世纪前,300余名青年自告奋勇组成凿洞突击队,用钢钎、铁锤和自制炸药等简陋工具,在这里肩挑背扛、脚磨手挖。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为了修成红旗渠,即便在这里牺牲了,比泰山还重。等大渠建成了,咱们在这里立上一块石碑,让后代知道他们的前辈都是英雄好汉。”青年突击队员们腰系绳索、手持锤钎,站着抡、跪着敲,攻克了一个个看似牢不可破的难关,以无惧艰险的勇毅和坚忍不拔的意志,经过17个月的艰苦奋战,啃下了这块红旗渠最硬的骨头,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舍我其谁挑重担,为观奇景上高山。青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要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敢啃硬骨头”的韧劲,面对困难勇于破难而行,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时刻以主人翁姿态肩负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举重若轻能成事
“红旗渠没有吴祖太的技术修不成,他是第一个大功臣。”1954年,21岁的吴祖太在随队测绘漳河沿途高程图时邂逅了正在寻找水利人才的杨贵,被太行山的巍峨险峻和林县滴水贵如油的现状所震撼,“杨书记,我就是学水利的,我愿意去林县。”1959年,引漳入林工程启动在即,26岁的吴祖太担纲工程勘测设计。重任在肩,唯行唯勤,吴祖太带领勘测小分队爬过550余座高山,跑遍200公里漳河水,先后3次推迟婚期,凭着忘我投入的钻研攻关和一丝不苟的精准复测,仅用不到4月就绘制出《林县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初步设计书》,为红旗渠工程设计的奠基人。“杨书记,我们的设计没有问题,我可以用脑袋担保!”随后,根据吴祖太提供的工程规划书,红旗渠这项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全面展开,直至通水竣工。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更善作善成,在深学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斗实践中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真正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的蓝图已擘画,新时代青年接续奋斗正逢其时。
精神永在,奋斗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