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丨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瞿独伊,“七一勋章”获得者 (制图:王婵)
“七一勋章”颁授前的介绍视频中,一位老人独唱俄语《国际歌》的片段,感动了无数人,她就是瞿秋白之女瞿独伊。一个人可以为信仰奉献什么?瞿秋白用年轻的生命书写了答案,瞿独伊也在一生的革命工作中续写了答卷。她赓续红色基因,追随着父亲的脚步,追寻着父辈的信仰,始终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一生淡泊名利,从不向党伸手,从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和崇高风范。”这是“七一勋章”颁授时对瞿独伊的描述,也是她一生的真实写照。
坚贞不屈,直面牢狱与战争的磨炼。1941年,瞿独伊与母亲杨之华回国途经新疆时,被当地军阀盛世才逮捕。“跟反动派要一直斗争”,这是瞿独伊的答案,也是刻骨铭心的传承。深陷囹圄四年多,瞿独伊与同志们一道,与敌人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敌人策反杨之华等党员未果,就盯上了年纪最小的瞿独伊。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之下,瞿独伊独自面对敌人的审讯时也从未有过一丝动摇。敌人看她年龄小,诱惑说可以放了她,给她安排一份好工作。瞿独伊像母亲一样挺直了腰,坚定地回答说:“我不用想,我就是信仰共产主义!我决不单独出狱,决不会为你们工作,我们无罪!”1946年,集体获救抵达延安后,瞿独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四年苦难的牢狱生活,瞿独伊不仅经受住了敌人的威逼利诱,更坚定了自己的信仰。
兢兢业业,一生投身祖国新闻事业。1950年3月,瞿独伊夫妇被派往莫斯科筹建新华社记者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外建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面对简陋的条件,为了中国海外新闻事业的积极拓展,两人任劳任怨,身兼数职,他们既是记者、通讯员,又是译电员、抄写员、打字员、翻译,甚至还是会计、大师傅、采买员。有一次,瞿独伊夫妇去拜访苏联外交部新闻司司长,不巧遇上大雨,抵达时已是浑身湿透。新闻司司长得知他们既没有车子,也没有通讯员时,十分意外。瞿独伊解释说:“中国目前把一切力量都放在建设上。”克服诸多艰辛,他们发回无数篇高质量的新闻报道,为中国打开了一扇看向世界的新窗口。
淡泊名利,传承优良家风。工作中成绩斐然,生活上艰苦朴素,瞿独伊虽是革命先烈后代,但一直严于律己,从不搞特殊化,从未向组织提出过职务和待遇上的要求。定薪时,她主动减薪,记者站所用的收音机、照相机等都是自费购置。新华社改制之后,瞿独伊认为“国家正处于困难之际,个人不愿占用国家过多公共资源”,自请降低职称以减少劳动报酬,“工资能维持基本生活即可。”所得的稿费,绝大部分也都作为党费上交。布沙发、木书架、塑料暖壶……这是瞿独伊退休后的家中装饰和布置,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品质,她保持了一辈子。
丹心百年,从未改变。“信仰这个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为这个美好的社会奋斗。”瞿独伊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先烈的求索,后辈的追随,老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基因,清清白白做人,勤勤勉勉工作,奋力书写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壮美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