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廉说 | 三人行,必得我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论语·述而》里的名句,原话是:“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在《群书治要·论语》里是:“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我三人”就是三个人,包括我本人在内,除了我之外还有两个人。“行”,有的解释为言行的行,有的解释为行走的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种说法是,除了我之外,还有两个人,一个是善人,一个是不善的人,这两个人都是我的老师。从善人身上学他的善,从不善的人身上吸取教训,避免他的恶。所以,无论遇到善人还是不善的人,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地方。这种讲法很耐人寻味。正如《论语》中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看到贤德的人,要向他学习、向他看齐;看到不那么贤德的人,要马上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
还有一种说法是《论语集解》何晏的注:“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意思是说,我们三个人本来没有贤愚之分,“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的,因为后天的环境不同、熏染不同,才使有的人看起来贤德,有的人显得愚钝。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对何晏的注作了这样一句解释:“何注似以‘行’为‘言行’之行,三人之言行,本无贤愚,其有善不善者,则随事所见,择善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这种解释就更加圆融。他认为何晏的批注把“行”,不是解释为行走的“行”,而是解释为言行的“行”。三个人的言行本来没有贤愚之分,所谓的善和不善都是随事所见,我们看到他善的行为,就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行为,就反省自己,避免这样恶的行为。这个讲法是最好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不会全好,也不会全不好,我们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学习善的德行,避免不善,所以说没有固定的老师。
第三种说法是,在两个人之中,对于善者,我们要跟着他学,对于不善的人,我们要改正他。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可取。《论语》中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朋友之间首先要建立信任的关系,然后看到他的过失才能够去劝告他。如果两个人的信任关系还没有建立,看到他的过失就去劝谏他,他会认为你是在诽谤他,怎么能轻易改正呢?并且,中国人修学、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养不够。真正有修养的人,把工夫、心思、精力都集中在改正自己的过失之上。看到别人的过失应该马上反省自己,自己是不是有类似的过失。把别人的过失当作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看到别人的过失,马上就反省自己,这样就能够时时认识到自己的过失。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满会给自己招来损失,因为骄满的人认为自己都是对的,自己比别人强,比别人聪明,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心。这就像桌子上有一杯水,水已经满了,想往里面倒,水会溢出来。骄满的人在修学上很难有进步、成就,就是这个道理。自满的人不知道,其实从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老师。面对别人的成就或者不足、缺点的时候,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当看到别人做得好,做得比我们强,不要嫉妒,而要诚心向他学习,努力做得和他一样好。当看到别人做得不好的时候,我们若嘲笑他、轻视他,甚至在心里和他起了对立,这就是错误的心态了。
这句话说明,谦虚改过对人生意义重大。没有谁天生就是圣贤君子,从来不犯过失。但圣贤君子与凡人之间的差别在于能够择善而从、改过迁善。《群书治要·鬻子》中说:“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意思是说,人最大的忌讳,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过恶却不能够改正,这会伤害自己的身心,乃至丧失生命。一个人有这样的行为,实在是人生大忌。《周易》上也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当人们看到一些腐败分子突然锒铛入狱时,都会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实际上,原因很简单,即“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有的人认为做小的善事没有什么益处,就不屑于做;做一些小的恶事,无伤大体,便不改过。结果罪恶日积月累,以致达到了无法掩盖和不可解救的地步。可见,灭家亡身多是因为有过失而不改所致,所以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曾子把为善分为三个境界:“君子之于不善也,身勿为,可能也;色勿为,不可能也;心勿为,不可能也。”常人对于不好的事,身体没有去造作,这是能够做到的。例如,人皆有嫉妒之心,当人嫉妒之心生起来了,突然想到古人的教诲“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就把嫉妒之心克制住了,也没有因为嫉妒心,再去做出一些阻碍别人、中伤别人的行为。“身勿为”,是常人可以做到的。“色勿为,不可能也”,神色上也能不表现出嫉妒之心,对于常人来说就不太可能了。因为常人在修道的过程中,还没有成为贤人、成为圣人。有时心生嫉妒,并且在神色上也表现出来了。“心勿为,不可能也”,听到别人受到表扬,心上都一点儿不起嫉妒之心,并且从心里为他高兴,对于常人来说,更难做到了。“太上乐善,其次安之,其下亦能自强也。”为善最高的境界是喜欢做善事,其次是安于做善事,最下是能够勉强做善事。
从去恶改过的角度看,人的修养也是有几个境界的。最高的境界是不发生恶的行为;其次是做了恶的行为,能早早祛除;其下是恶行复发之后能够及时改正;恶行反反复复地做了之后还不知悔改,会亡身败家,更有甚者,会使国家倾覆。因此君子言语正直,行动戒惧,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择善而从,改过迁善,才能有所成就。(刘余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