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邮箱:bgs65807047@126.com   |  中招咨询   |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欢迎您!

2018“中德青少年文化发现之旅”:影像为桥,联通你我

作者: 日期:2018-08-30 阅读:1535

1、担任志愿者负责签到

担任志愿者负责签到

2、参观清明上河园

参观清明上河园

3、体验中国书法魅力

体验中国书法魅力

4、身体工作坊成果展示

身体工作坊成果展示

6、中英双语主持

中英双语主持

7、我们的全家福

我们的全家福

  炎炎盛夏,在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的组织下,来自德国的18名师生和经过全国选拔脱颖而出的15名中国中学生来到河南,走进郑州47中,参加为期三周(7月22日—8月11日)的2018“中德青少年文化发现之旅——我眼中的中国和德国”项目。30名营员在专业导演团队的指导下探索、发现彼此眼中的中国和德国,完成独立的电影作品。

  “时间飞逝,转眼间,二十天的中德交流活动就结束了”,作为30名营员之一的郑州47中优秀学子代表崔誉琳在自己的活动体会中感慨道,“在这些天中,我们一起谈中德学校,聊学习生活,用英语交流又在一起学德语。我们看龙门石窟,赏少林功夫,品大宋文化,体验中国书法,举着摄像机在郑州大街小巷拍摄。”

  此次活动一名中国学生与一名德国学生结对,朝夕相处,在校内校外边走边看、课上课下讨论构思,在各种探寻和“碰撞”中逐渐完成了15部作品,对此崔誉琳同学说道:“通过多天的讨论,交换想法,与老师探讨,听从他人的意见,我们做了视频的导语。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互相指引着对方该如何拿稳相机,如何表演到位。我们选了好多景,其中多数都在学校(因为我们视频是关于中国教育的),通过我们两个的聊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两国教育的差异,甚至是那些深入的文化差异。”

  2018“中德青少年文化发现之旅——我眼中的中国和德国”这个项目给学生们搭建了一个放飞自我的平台,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挖掘自身潜能。正如崔誉琳同学所说:“这三周里,我们的思想变得深刻,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开发,我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三周,我们改变了许多。三周,这是一座“影像”之桥的搭建过程。三周,这是一座“友谊”之桥搭建的过程。三周,这是一座“文化”之桥的搭建过程”。

附:                        影像为桥,联通你我

                            郑州47中 原高一(1)班 崔誉琳

  时间飞逝,转眼间,二十天的中德交流活动就结束了。上一秒钟我还在为主持词而头大,下一秒就坐下来静静地回想着这些天的酸甜苦辣和点点滴滴。

第一阶段:筑基

  22号,是相遇的日子。这一天,我见到了来自中国和德国的你们。虽然当时的我们对彼此还很陌生,但只是简简单单地举着粉红色带有室友名字的卡片,就收到了来自德国小伙伴的最温暖的微笑和敞开的怀抱。在这些天中,我们一起谈中德学校,聊学习生活,用英语交流又在一起学德语。我们看龙门石窟,赏少林功夫,品大宋文化,体验中国书法,举着摄像机在郑州大街小巷拍摄。有时间的话,我们还会放松去嗨,涂个指甲油,看场电影,点个外卖。我们教他们打扑克,他们也教我们打德国牌。我带着室友Anna一起穿古装拍照片,她带着我一起晚上吃三包糖后疯狂刷牙。我们不仅和德国搭档商量着视频的录制直到深夜不知疲倦,还在本子上写满了中文和德语互为老师,甚至一起去房顶聊人生。我们一起,筑基!

第二阶段:搭建

  每天晚上的body workshop(身体工作坊)是一天中最期待的时候。这在之前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陌生的东西,但是逐渐地,我发现我爱上了这个玩意!这是艺术,这是思维,这是火花!每天的construction(搭建)是最有趣的。我们用身体创造出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意境,一个个场景。或者是一束光,几秒钟的声音,我们用身体诠释着什么是艺术。在body workshop里,我们跳舞,我们拥抱,我们对镜审视自我,思考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想法。在用身体搭建造型的同时也是搭建我们的友谊。每晚我们都会多多少少地开发了思维,也让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思维差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我们才会创造出最特别的construction。我们用尽了所有的脑细胞,用一切我们能用到的素材,手电筒、口技等,这些所有的一切,都为夜晚增光添彩。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彼此的陌生,每个人都十分拘谨,因此,吴文光导演率领的团队亲自示范,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搭建,何为艺术。每天的body workshop由热身活动开始,通常是拉伸或者随意舞蹈,然后就传递能量。最后又衍生出来了不同于普通的传递方式,令人真的脑洞大开。我们一起,搭建!

第三阶段:联通

  此次交流,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摄影来交流。在项目筹备工作时,我们都上交了自己制作的两部短片。今年五一假期时做出来了人生中第一部短片,当时的我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仅仅使用最简单的iMovie,竟也剪出了让吴导高度赞赏的片子。开营后,我们首先欣赏了所有人的who am I(我是谁)视频,然后一一提问并进行评论。非常幸运地,我被第一个选中放视频。当时我特别紧张,根本不知道该说什么,也好像听不懂他们在问什么。但这种情况渐渐地不存在了。我们在 body workshop中探寻我们自身,找到了我的制作视频的搭档。我们好像想法出奇的一致,没有任何争执地写出来了拍摄脚本。通过多天的讨论,交换想法,与老师探讨,听从他人的意见,我们做了视频的导语。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互相指引着对方该如何拿稳相机,如何表演到位。我们选了好多景,其中多数都在学校(因为我们视频是关于中国教育的),通过我们两个的聊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两国教育的差异,甚至是那些深入的文化差异。我们了解到,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我们也理解了父母的殷切希望和望子成龙;我们在慢慢地学会,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我想,这也是这个项目的意义所在吧!

  尽管此次活动很短,只有三周时间。虽然参与学生很少,只有15个中国学生和15个德国学生。即使每个视频很短,只有五分钟。但这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情谊。这三周里,我们的思想变得深刻,我们的能力得到提升,我们的思维得到了开发,我们的视野得到了拓展。三周,我们改变了许多。三周,这是一座“影像”之桥的搭建过程。三周,这是一座“友谊”之桥搭建的过程。三周,这是一座“文化”之桥的搭建过程。

  感谢2018“中德青少年文化发现之旅——我眼中的中国和德国”这个项目,让我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我,让我知道我还可以用影像来表达自己,抒发情感。感谢草场地工作站的导演和艺术家们,你们真的让我学到很多,身体和思想都自由了许多。感谢中国和德国小伙伴以及我们47中所有参与的老师们,你们朝夕相处的陪伴让我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难忘的暑假!

  2019,德国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