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冬至 郑州47中教师观影测日
24节气
简易日影检测
测影
画下冬至日的日影点
冬至是中国24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节气,在中国先古时代就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天地阳气开始兴做渐强。12月22日冬至中午,郑州47中教师崔晟、匡燕、李慧利用工作间隙,在办公室进行日影观测。
在中国,老百姓有“冬至大于年”的说法,“过冬至,吃饺子”成为中原和北方的民俗。“为了在学校研发和启动24节气文化,开设24节气的校本课程,原计划在冬至中午进行师生共同参与‘观测日影’活动。可是整个上午都是多云,只好宣布取消活动。”崔晟老师介绍。中午12:30,太阳突然露脸,一小会儿功夫,太阳渐渐明朗,日光渐渐炫目,一时间光明辉耀。组织活动的崔晟老师来不及通知学生,即兴和同事一起抓紧时间在公室开展简易的日影检测,见证2018年冬至日的太阳最北的投影。
崔晟、匡燕、李慧三位教师一起,以办公室的窗户为自然测影孔,窗高作为测量杆,窗格作为量天尺的水平衡横梁,办公室的地面分别作为日昝面和投影圭。传统的午时,分别在12:40、12:50、13::00三次定下太阳影子移动的轨迹,标记2018年一年中最长的日影移动轨迹,并用铅笔标明日影点,作为今年冬至测影的代表性轨迹,为在冬至以后的其它节气中观测日影留下节气变化的参照。参加活动的匡燕讲:“这短短的时刻,大家能够和太阳互动,学习中国古代的天文知识,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天人合一’的内涵,心情格外高兴”。李慧说:“中华民族的先祖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的天道思想的体现。”
在国际气象界,24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24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郑州47中喜欢24节气文化的老师计划带动学生做探究性学习,综合学习24节气中每一个节气的地理、历史、文化等知识,为进一步丰富学校“厚文化建设”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