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 中国史学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将古今中外载有中华文明印记的十大类版本资源纳入保藏范围。图为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文瀚厅。 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未中断、连续性发展的中华文明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结果。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要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中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孕育了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又雄辩地说明了中华文明不曾中断的历史事实,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进程,显示出中华民族走自己的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孕育中国史学的连续性
中国史学孕育于中华文明沃土。史学的出现与自觉的历史意识息息相关,特别是求真存实与理性反思历史的自觉意识。中华文明较早就出现了自觉的受理性思维支配的历史意识,且植根于当时趋于理性的整体的社会思想意识中,这就是西周初年的“以史为鉴”观念。这种趋于成熟的“以史为鉴”观念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淀和形成过程。除了自觉而理性的历史意识外,文字与历法这两大文明要素也是史学产生的重要条件。殷商甲骨文这一成熟文字和大量甲骨卜辞的发现,说明中国史学至少滥觞于商代。中国历法也有悠久历史,《史记·历书》已有“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的明确记载。独特的中华文明孕育了独特的中国史学。
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孕育中国史学连续性发展。中华文明连续性,既指中华文明在历史上从未中断、源远流长,又指中华文明绵延不断地传承、与时俱进地发展。正是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发展,孕育了在叙事上、制度上、精神上都是连续不断的传承发展的中国史学形态。中国古代史官建置甚早,这是中国素以史学发达著称于世的重要原因之一。唐代正式设立史馆,标志着史官制度趋于完备。之后,史官、史馆制度虽因代有损益,但职掌略同。在这样的制度下,中国史学形成了修撰前朝史的传统、自觉的史学发展意识,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着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中华文明没有中断,中国史学同样没有中断。
中国史学的连续性雄辩地说明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历史事实
中国史学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的历史记录。历史进程推动历史撰述,历史撰述反映历史进程。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创造和积累了浩如烟海的典籍,正是这些历史著作以其不同的表现形态从不同方面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记录。以“二十四史”为主干的纪传体正史,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年代为中心的编年体史书、以制度为中心的典制体史书、以事件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史书,它们的连续性发展全方位地反映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之面貌。其他各种历史撰述也都记录、丰富着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中国史学在传承发展中也存在时代性、历史性的局限性,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中华文明连续性发展之辉煌的历史记录的本质。
中国史学为见证、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史料来源。以司马迁《史记》为代表的中国史学著作,见证中华民族历史上各族的历史文化认同的发生、发展,显示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巩固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史学也是多元一体的,既有以汉族为主体的历史撰述,也有少数民族历史编撰;既有以中央王朝为核心的国家叙事,也有对地方的社会叙事;既有反映大一统社会的历史书写,也有对分裂时期各个政权与社会的记述。中国史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是坚守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连续性发展。
中国史学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生命力与凝聚力。中华民族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历来重视民族自身的由来、传承与发展,把中华民族历史的连续性记载视为无比崇高的史学追求。亲仁善邻、协和万邦这一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这一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这一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这一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这些精神特质均离不开中国史学的传承、弘扬与积淀。中国历代优秀史家,不仅记载、反映中华文明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的历史,而且以身作则,积极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融入到史学撰述与社会实践中。司马迁著《史记》,就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总结历史上成败兴衰之理,见盛观衰,心系西汉王朝国家命运及历史走向。杜佑所撰的《通典》,就是适应时代需要而“实采群言,征诸人事,将施有政”,为唐朝国家与社会寻找“匡拯之方”。司马光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把史学经世致用传统推向新的阶段,“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的撰述旨趣,明确表示史学为现实政治服务,以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作为当政者的历史教科书。明清思想家顾炎武在“天崩地解”形势下著成经典史论《日知录》,不仅对封建专制进行批判,还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追求,成为近代以来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爱国而奋斗、牺牲的名言警句。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史学积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也离不开历史学。中国是一个史学大国,悠久而连续发展的中国史学,为世人留下了丰富而有活力的史学遗产,对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中国史学积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历史来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体系完备,文明成就斐然,保持着完整连续的阶段性发展形态,在世界文明史上非常少见。这种文明的连续性尤以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最具特色。几千年来,中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文明的悠久伟大与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息息相关。中国史学所蕴含的文明传承、文化传统,可以为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丰厚的滋养,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积淀深厚的底蕴。
中国史学积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资源。中华优秀史学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中国自古重视历史研究,在史籍书林之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其中既有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丰富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的深刻教训以及由乱到治的经验智慧;既有当事者对时势的分析陈述,也有后人对前人得失的评论总结。善于总结与继承历史经验,是中华民族一次次登上人类文明高峰的重要基础。中国史学的连续性发展表明,历代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所承载、延续与传承的中国大一统社会秩序和思想元素正是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另一表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体系深深体现了中华民族杰出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智慧。
中国史学积淀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精神来源。中国史学重视“蓄德”与“明道”的教育传统,追求“秉笔直书”的叙事精神及所蕴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都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与发展形态提供了精神来源。中国史学重视记述、反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优良传统,促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的增强。中国史学在强化民族认同、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史学是中华文明凝聚的纽带,也是中华文明求真务实、爱国济世精神品格形成的重要途径。
传承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创造历史。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借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把握好明天的发展。我们要加强对中国史学的深入研究,让丰富的史学遗产活起来,焕发新的生命力,把中华文明传承好、发展好,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而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而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靳宝,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