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邮箱:bgs65807047@126.com   |  中招咨询   |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欢迎您!

新征程 新思想 新篇章 | 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日期:2022-11-15 阅读:754

  丰收,映照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下,吉林省秋粮收获已超95%,玉米收获也接近尾声。图为农民在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土城子村志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内手捧分拣后的玉米。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坚持人民至上,凝聚奋进力量。图为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纪委监委组织年轻干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精神,砥砺奋进新征程。 张俊哲 摄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要深刻认识党同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的血肉联系,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更好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站稳人民立场,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本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坚持人民至上,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立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章明确规定我们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始终把人民写在奋斗的旗帜上,确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经过波澜壮阔的伟大斗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是衡量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也是衡量我们党是不是讲政治的根本标准。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在为谁执政、为谁用权、为谁谋利这个根本问题上,头脑要特别清醒、立场要特别坚定。

  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义无反顾向着这个目标前进,从而赢得了人民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告诫全党没有比忘记初心使命、脱离群众更大的危险,抓住人民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打出一套自我革命的“组合拳”,教育引导全党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牢牢植根人民,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凝聚人民力量,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走过百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有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信心百倍推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历来以生命力的顽强、凝聚力的深厚、忍耐力的坚韧、创造力的巨大而闻名于世。正是因为中国人民经千难而前仆后继、历万险而锲而不舍,党和人民才能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开启中国发展新纪元;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实现伟大转折,拉开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幕;在复兴关键时自信自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众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人民的信心和支持就是我们国家奋进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必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发扬民主、集思广益,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开展网络征求意见、召开座谈会等各种形式,广泛征求、充分听取并吸收采纳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切实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

  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我们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鲜明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要牢牢把握团结奋斗的时代要求,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全党全国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

  矢志人民幸福,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锚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有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集中力量实施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明确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要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传承不负人民的精神血脉。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为邦本,未有本摇而枝叶不动者。”“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我们共产党人必须有这样的情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而只有做到为民造福,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坚如磐石。在党的非凡奋斗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忘我奉献,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以鲜明的人民性体现了共产党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情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文明重民本的精神特质和时代价值,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始终对人民饱含深情,不负人民重托。

  树牢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甘为民仆耻为官”“只见公仆不见官”是延安时期干部形象和廉洁风气的生动写照,为民服务是党的好干部标准之一。公仆公仆,一要为公,不能有私心;二要为仆,不能有官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各级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意识,加强教育引导、监督检查、纪律约束,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明白、找准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永远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增强勤恳为民的实干本领。人民至上、为民服务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必须真抓实干,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各项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在收入、就业、教育、社保、医保、医药卫生、住房等方面不断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要立足本职岗位为人民服务,强化群众工作意识,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机制,切实提高群众工作水平。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创造出更多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钱栖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