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邮箱:bgs65807047@126.com   |  中招咨询   |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欢迎您!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作者: 日期:2020-09-16 阅读:3588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有语文老师说:“当教师难,当语文教师难上加难。”因为有学生如是说:“语文课有什么好上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也有非语文学科的高三班主任如是说:“在高三阶段,我要求学生每天课外学语文不能超过十分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就要努力抓好课堂上的45分钟,因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有效性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有效的教与有效的学。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无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无教完内容或教了多少,而是指学生有无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语文教师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

 

近几年来,笔者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论坛,聆听名师的优质课,通过不断地学习、总结和反思,笔者试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一些管窥之见。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主要是解决“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今年我们都是讨论“怎么教”的问题,很少讨论“教什么”的问题,离开教学内容来讨论教学方法,其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能只在方法层面寻求解决办法,还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与探讨。

 

2、语文教学目标不明确,主要存在三种不良倾向:一是目标泛化,语文课成了无所不包的文化课;二是目标狭隘化,语文教学等同于应试教学,考什么教什么,怎么考怎么教;三是目标随意化,拿到一篇课文,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去上,随意确定教学目标,没有一个基本的客观的标准可言。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3、教学情景创设忽视了学科性特点。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言素养,可以说,没有抓住语言展开的教学的课就不算语文课,就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而在多媒体走进课堂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也喜欢用音乐、画面等来创设情景,点缀自己的课堂,追求所谓的“图文并茂”。比如上戴望舒的《雨巷》,教师就先给学生展示一幅雨景图;读王维的诗,教师就挂出一幅山水画;学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教师就展示各种秋景画导入,有黄山的秋、泰山的秋、长城的秋……有些教师往往在一些细枝末叶的问题上呕心沥血地创设情景,追求一种表面的浮华和喧闹,而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却等闲视之,学生在热闹过后什么收获都没有。

 

4、教学方法和策略单一,阅读上出现“多练少读”甚至“只练不读”的情况,有些教师要求学生去读了,但也是一种放羊式的阅读。教师缺乏指导,不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难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学生对娱乐消息、体坛消息等“课外”的东西往往了如指掌,说来头头是道,即使一目十行也是过目不忘,原因何在?我想这恐怕就是一个人的兴趣使然吧。他们是在极轻松,即毫无学习、背诵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一切的。相比较而言,在教学中,老师要想让学生记住几首诗或者几句古文却显得那么难,“一模一样讲三遍”还是丝毫不见效,最后害得老师不得不拿出“杀手锏”:抄,你给我抄几遍几十遍。可即便如此,没多少时间学生又忘光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这句话恐怕已经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兴趣才是成功的前提,所以我们的课堂不仅仅是照本宣科完成知识的传授,更是要艺术化些,把教学内容设计得让学生乐于接受,想办法把学生的热情调动起来,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课堂活动,对课堂产生情感依赖,以此保证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堂上的研讨不同于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文学作品的主题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可以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的欲望。教师把学生的社会经历、生活体验、所见所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各抒己见,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从而学生就会真正地喜欢语文,喜欢上语文课,这样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自然就高。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做法

 

1、精心备课,精选教学内容,整合教材资源。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具体学习状况,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和规律的探寻。因为适合学生的内容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重要的是要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实际生活中的各方面去。”因此语文教学就要树立“学习语文就是为了要超越语文,学习教材是为了要超越教材” 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必须要突破“文本”,依靠自己去发现文本潜在的内涵。尤其是现今的新课标教材,属于不完整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间,由教师和学生去创造性的完成,以达到开启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之目的。语文教师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教”,对语文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当然,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语文教材、不要把握语文教材意图。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需要对语文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

 

另外在备课时要考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毕竟“学生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不用教师去硬灌了,就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自主学习,而不用教师每天盯贼一样看着、守着,耗时间。教师还要精选试题,让每一道题都有代表性,只有教师先到题海中去,才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

 

2、要让每一节课都变成精品课,打造生动、形象、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有直观性和形象感,富有情趣,要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课堂教学语言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以情动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重视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首先,问题要具有典型性。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他们在一堂课中往往只对某方面的内容能集中精力。这就要求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集中体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具有一定的深度,注意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从而达到“以一当十”、“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比如教授《项链》一文时,由于文章较长,很多学生浮光掠影,不注意细节,若提问他们:玛蒂尔德丢失项链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并找出有关细节,指出其必然性,进而深刻把握玛蒂尔德的性格特征。

 

其次,问题要具有层次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从学生的认识实际与知识水平出发,所提出问题的深浅、繁琐、大小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使大多数学生能参与回答。比如,笔者在教《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邹忌的讽谏为什么会成功?”在教学过程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只从邹忌善讽的角度来思考,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会从齐威王肯接受谏言的角度来思考。

 

第三,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特级教师张彦在教《阿Q正传》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阿Q姓甚名谁?请同学们给他拟一个履历表。”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阿Q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

 

第四,问题要具有创造性。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任务,适当地设计一些创造性问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展开热烈的讨论,培养创造性思维。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雷雨》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之情,有人说“道是无情却有情”,有人说“道是有情却无情”,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明理由。这个讨论提就形同一个辩论题,学生自然有兴趣发表自己的看法。

 

4、努力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善于把教学过程创设成有利于学生一心进取,能吸引学生兴趣的环境,那么,语文教学就会灵活起来,丰富起来,学生在自主中得到多元化的发展。语文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语文教师而言,尊重学生人格,热爱每一个学生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着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应该说师生是平等的,语文教师只是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学习、进步、成长中的首席代表。

 

尽管我们许多教师都知道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给所有同学展示自我的机会,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多教师往往只关注优等生,忽略中等生,呵斥甚至歧视学困生。长此以往,就会人为的使学困生对语文老师失去了信任,对自己学习语文失去信心,势必会破罐子破摔,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中等生和学困生也有成功的欲望,他们缺乏的是明确的目标、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外界的关怀、鼓励。因此,我们教师更应多以平等的态度、谦和的语气跟他们交流、沟通,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真正地给他们一些关爱、鼓励,帮助他们分析自己的优势,让他们找到自信,树立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语文的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我们知道一节语文课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是非常难的,一定是有梯度的。所以我们可以将将简单的问题留给学困生,通过他们回答问题,使他们感到自己也行,产生成就感,在自然的氛围中融入课堂,使所有的同学都有机会展示自己。这样一来,他们会真正地从内心感激老师,课堂学习效率就高,成绩提高也会非常快。

 

当前,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问题上有这样一种说法:高水平的教师向课堂要质量,低水平的教师向课后要质量;高水平的教师注重教方法,低水平的老师侧重教知识;高水平的老师整体建构,低水平的老师零打碎敲。如果不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但“勤劳”不一定就能“致富”。事实上,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学生应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时刻关注教与学的真实状态和复杂关系,即教师想教什么——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学生实际学了什么,从而做到“七天抓五天,一天抓白天,白天抓课堂”,这样才能真正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