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  邮箱:bgs65807047@126.com   |  中招咨询   |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欢迎您!

研而乐游而学 郑州47中“始于足下”社团探访祭城遗址

作者: 日期:2018-11-19 阅读:1664

微信图片_201811121024194

郑州47中“始于足下”社团探访祭城遗址

微信图片_20181112102419

师生们在这里学习历史,了解地理

微信图片_20181112074210

张友军老师教大家学拓拓片

微信图片_201811121024191

崔晟老师教大家认识《诗经》中有记载的狼尾草

  11月10日,郑州47中“史与足下”社团在辅导教师张友军、巴索兮、崔晟带领下,来到郑州市东区祭城遗址公园寻访历史遗迹,了解这座城址文化内涵,探讨它和孔子提出的中华传统祭祀文化的内在联系。师生们在这里散步、漫游、歌吟、对话,学习历史,了解地理,认识植物,歌吟《诗经》,研而乐游而学,其乐融融。

  郑州市东区祭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商代和明清古城遗址,据考证已有3600年的历史,因为这里是祭祀的圣地而名祭。“商代甲骨文多次出现祭国,周灭商、西周时,周公的第五子又分封到这里,仍叫祭国,并在此建都,后人又称祭伯城。”崔晟老师介绍。在当地,该“祭”字不读祭祀的读音(jì),而是读(zhà),据专家考证,这一读音,是古代读音的遗存。遗憾的是,因为现代的字词典对此音多有漏载,这一古音,正在被淡忘和遗忘,一些语言和历史学家正在向国家语言办公室等部门递交修改有关词典的报告。

  这次活动邀请到本地的文化学者朱广义先生讲解祭城的有关历史。在谈及祭城古城墙的规模时,他对同学们说:小时候时常和小伙伴们去爬城墙,这城是明清时代留下来的古城。城墙还有三层楼高,都是青砖包土,城下还有护城河,护城河的河水就是引靠近城根的熊耳河的河水。奇妙的是古人利用智慧,将河水从南门前引进来,再从北门前流出去,然后再回流到熊耳河。讲到河流的变化时,他说在他们小时候,熊耳河的河水可以直接饮用,可以直接磨豆腐。朱广义先生讲到祭城的民俗文化:祭城一直有一个古庙会,在农历9月23日举行,类似现在的丰收节。朱广义先生对同学们讲: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大概意思是说,国家最重要的大事是祭祀和征伐,这是中华古代信仰文化的一部分。

  活动中,张友军老师用带来的拓字工具,教同学们现场学习如何在碑刻上拓字。张老师拿出宣纸,然后润湿,轻轻展开蒙在碑刻上,再用刷子刷实了,用拓包儿慢慢地敲打,很快,碑文白字黑底的拓字便一一凸显。黑白适中拓均匀,等纸干了揭下来,一幅拓片便成功了。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观看,有的同学争着要收藏老师的拓字。

  祭城遗址公园于2017年建成,这里植被较多,绿化效果已经呈现。崔晟老师教同学们认识这里的植物:《诗经》中有记载的狼尾草和灌木枸杞树。在《小雅·湛露》 记载:"湛湛露斯,在彼枸杞,显允君子,莫不令德。"这首诗记叙的是贵族举行宗庙落成典礼时,一位宾客以枸杞、红枣和梧桐等树比兴,颂扬"君子"高贵的身份、显赫的地位、敦厚的美德和英武潇洒的气质……

    “城市是因为有了历史才让城市人有了精神寄托,才有了故乡情结,才有了根文化!我们的下一代只有更多的去了解自己城市历史,留下更多的儿时记忆,才能更热爱自己的城市,热爱自己的国家!” “史与足下”社团辅导教师张友军认为。郑州47中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众志成城共筑“四园”教育梦,体现了学校关注学生多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