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47中“始于足下”社团寻访大河村文化遗址
“始于足下”社团寻访大河村文化遗址
认识蒹葭,吟唱《诗经·蒹葭》
同学们在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电子触屏上查看资料
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全面成长
11月3日,郑州47中“史于足下”社团采用步行加公交的绿色出行方式,在辅导教师张友军、崔晟的带领下探访大河村文化遗址。同学们走进芦苇丛,吟唱《诗经·蒹葭》篇章,清风传来同学们清纯的歌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是座落在郑州东北角的遗址类博物馆,主要是仰韶文化遗迹遗物,是郑州地区远古人类生活的见证。”河南省历史学科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社团辅导教师张友军介绍。一路上,崔晟老师教大家认识蒿草:在《诗经·鹿鸣》篇中,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记载。我国诺贝尔医学获得者屠呦呦的名字取自本篇诗经,巧合的是她又因在青蒿中提取青蒿素医治病人而荣获此奖。到了目的地,同学们听取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的讲解;分组探寻星空下村落的生活点滴;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体验拼装陶片成为陶器的考古体验……收获多多。
距今6800年之前,在今天郑州市的东北有一个聚落,他们在这里生活了3300年,经历了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的繁荣阶段、父系氏族阶段、和我国历史所称的“三代”中的夏、商两代。因为这一文化遗址在大河村被发现,所以称为“郑州市大河村遗址”,遗址面积约40万平方米,目前的挖掘面积不足百分之一。开放的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是这一阶段历史的局部缩影,这里还收藏有我国最早的天文图像彩陶片,彩陶图案中的太阳纹、月亮纹、日晕纹、星座纹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实物资料。在大河村附近,郑州47中“史于足下”社团师生们发现有成片成片的芦苇,《经诗》中,它被称“蒹葭”,并载有专章《蒹葭》诗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就在身边,只有亲身感受,去观察、去触碰,才能增强历史的真是存在感。沿途,同学们对城市发展历史;周边植物,动物,生态变化;人们对待历史的态度都有了更全面和更直接的感知。”张友军老师说。这次社团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参与,他们成为历史的见证与创造者。传承着人文精神也把日常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责任担当教育付诸实施,在活动中得到全面成长,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中学生。